正山小種400年发展全史(精华)|正山小種历史
運往印度,以彌補貿易的差額,這是英國對華出超的開始。鴉片貿易的發展,不但使金銀倒流,而且這種毒品在中國的傳播,對中國社會産牛非同尋常的影響,帶給中國人民無窮的災難。
三、19世紀以後武夷紅茶的生産和對社會的影響
(一)武夷紅茶的生産在19世紀中葉達到鼎盛
19世紀是紅茶迅猛發展的時期,武夷紅茶在這時期達到頂峰。1838年自廣州I出口的武夷茶達1.5萬噸(30萬擔),以當時紅茶平均出口比例8o%記,紅茶占24萬擔。《武夷山市志》載:清成豐四年(1854),建茶出口量650萬公斤(13萬擔),次年即增至1350萬公斤(26萬擔)。這大約是武夷山對武夷紅茶有記錄的最高出口量。雖然頂峰的1880年從福州出口紅茶635072擔,然而此時工夫紅茶已占有相當部分。
武夷紅茶的生産地區從上世紀的十余個縣,擴大至廿余縣,遍及建甯府、邵武府、延平府、泉州府、福甯府、永春州等6府州。
五口通商後在武夷茶區茶樹擴植如火如荼:“崇安星村武夷山俱由建陽至府,近來茶山愈開愈廣,深山幽谷,伐木種茶”,森林變成茶地。桐木村境內的挂墩、麻粟、雙溪口、黃泥坪、古黃坑、皮坑、半山、龍渡、先峰嶺、大竹岚、茶東坑、活龍坑、皂栗山,桐木關外的大坑煙埠、旁皮坑、豬魔坑、余家源、蓮花燕、老廠、廟基、西坑源等,原來都是山高嶺峻無人居住的地方,處處都有人在此安家立業以開山種茶爲生,久而久之,這些山高水冷之處都發展成爲人煙聚集的村莊或茶廠了。現在桐木村海拔2000米的茂密森林中還能找到當時茶園的遺迹和廢棄的老茶樹,而現今茶园已退至海拔1200米以下地區,可见当年桐木茶園擴展的規模之大。當時的記載說:“自開海禁以來,閩茶之利,較從前不啻倍蓰”,農民在“茶與稻相較是茶利厚于稻多矣”的情況下,把稻田“皆改種茶”。當時的茶業生産規模很驚人,每年的茶季從江西到武夷山的采茶、制茶工往往都有萬余人。
正山範圍內以茶爲生的廠戶(茶农)约有六七百户,每年生产正山小種红茶的産量約有30多萬斤。制茶的茶莊茶行大小约有二三十家。正山小種中心产區的桐木村,在咸丰同治年问也出了一个颇俱规模的“梁品记”茶莊。“品记”茶莊老板梁炳基为当时桐木最大的茶老板,在正山範圍計有99個茶厂,估计其产量在一二千担,由于生产的正山小種红茶是完全的正山貨,品質優異,每年新茶上市在福州競價拍賣時,洋買辦均以“品記”紅茶爲標准,其賣價最高,其家族經營紅茶獲利巨萬,但後代花天酒地,至民國時隨著紅茶地位一落千丈,梁家也沒落了,在廟灣現僅留一廢墟。
鹹豐年間,排崇安朱、潘、萬、丘四大家族之首的朱家,也以茶葉起家。《崇安縣新志》載:“清順治初,朱雲龍由安徽歙縣遷崇安。鹹豐中,裔孫芷江以茶葉起家,號百萬。”
(二)19世纪末武夷紅茶盛極而衰
19世纪对武夷紅茶生产影响最大的三大事件,使武夷紅茶在國際、國內、省內的影響逐漸下降。
一是19世紀初的道光年間,由于紅茶的需求急劇擴大,一
些綠茶产區也开始改制红茶,先後出現了江西、湖南、湖北紅茶产區,接着19世纪70年代安徽祁红产區出现,各地都创出自己的品牌。武夷紅茶從上世紀爲中國紅茶總稱的地位跌落,在中國外銷紅茶中的比例不斷下滑,影響逐漸降低。
二是在本世紀中後期的60年代,由于小種紅茶制法繁复,费时费工,各产區逐渐改进,简化加工步骤,创造了工夫红茶,隨後閩東紅茶區崛起,不仅产量超过闽北,而且在质量上也有创新。工夫红茶的出现标志着武夷紅茶在省內的影響也在逐漸降低。
三是印度、錫蘭紅茶的崛起。对武夷紅茶,對中國紅茶影響最大的還是印錫紅茶的崛起。印錫茶出産的初期成本高昂,茶質不佳,很難打開局面,但印錫茶業幾乎爲英人資本經營,實爲英國茶業。而英商掌握著市場,控制著外銷大權,由于華茶對外銷的依賴,英商一方面肆意壓低茶價,另一方面在英國對華茶實行歧視性關稅,打擊華茶。在國內清政府腐敗無能,苛捐雜稅,加重茶業負擔,各國列強紛紛入侵,奪取各種特權,進一步摧殘茶業。內憂外患的國內茶業以小農經濟的落後生産方式與大規模
的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競爭,華茶的衰敗是不可避免的。僅60年的時間,印度紅茶輸出便在1900年首次超過華茶,結束了5000多年來華茶的壟斷地位。此後錫蘭急起直追,1917年錫蘭茶壓倒中國,成爲世界第二大茶業輸出國。最多的一年1920年竟是華茶輸出量的4.5倍。1918年爪哇位列中國之上,成爲世界茶葉輸出國三大巨頭之一。1918年,印茶是華茶輸出的6倍,占世界茶葉總輸出的45.89%,而華茶僅占7.57%,居于微不足道的地位。
19世纪一连串的重大事件带来的影响便是武夷紅茶生産在本世紀後半期快速跌落。雖然19世紀80年代中國紅茶外銷達到鼎盛,但茶價從70年代起便日益跌落。80年代後半期茶價跌幅更大。福建茶外銷度大,因此跌價造成的影響也更大,衰落的更早些。光緒中期“福州茶商多至虧本”,1887年福州附近100斤袋茶只售價7~8元,尚不夠工錢。1889年最爲虧本,有300刀元之譜,許多人完全破産。光緒末年,閩北茶區“多有枯枝,蔓草荒芜,人懈芟除,隙地之处,兼栽蕃薯”,“茶園十荒其八”。
清光绪后,关于正山小種红茶的産量在《武夷山市志》中有若幹年份的記載,茲錄于下:
清光緒六年(1880):桐木紅茶(包括正山小種15万公斤,价值15万元)
民國3年(1914):數萬公斤
民國5年(1916):2.5萬公斤
民國28年(1989):4萬公斤
民國30年(1941):0.05萬公斤。
民國36年(1947):-1.25萬公斤
民國37年(1948):0.15萬公斤
可见由光绪人民国,武夷紅茶産量大幅跌落,其在茶業市場的影響日漸式微。但福建紅茶“久爲環球各國所同嗜”,即使是在英國競銷失敗後,高檔紅茶如正山小種、祁红仍有市场,《崇安县新志》载:英吉利人云:“武夷茶色,紅如瑪腦,質之佳過印度、錫蘭遠甚,凡以武夷山茶待客者,客必起立致敬。”“近世以來,雖因制法不良,不無受印度、錫蘭、爪哇、台灣各茶之影響,然因土壤之宜,品質之美,終未能攘而奪之。”
解放以后,正山小種红茶的生産逐漸得到恢複,爲了保護這一特殊的茶産,茶界泰鬥張天福先生曾在省政協大聲疾呼,采取有力措施扶持這一曆史名茶的生産。到20世紀90年代的1992年桐木村紅茶厂的正山小種红茶全年已生産20.5萬公斤(4100擔),且全部出口。
進入21世紀,改革開放春風勁吹,武夷山的知名度越來越大,和世界各國的交往愈來愈頻繁,曆史名茶武夷正山小種红茶名聲逐漸又鵲起。現在桐木村的茶園已經漸漸恢複到曆史最好水平,擁有大約5000畝茶园,正山小種产量已逾4000担。區内元勋茶廠廠長江元勳承繼祖上500多年來的茶葉事業,目前已集中桐木村70%的紅茶生産。産品獲多國有機茶認證,出口美、日、英、德等國;另一家爲桐木紅茶廠也占據了全村另外30%的紅茶生産份額。
正山小種红茶正在努力地恢複她本來的曆史地位。
正山小種400年发展全史(精华)
正山小種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