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山小種400年发展全史(精华)|正山小種历史
19世紀對武夷紅茶生産影響最大的三大事件,使武夷紅茶在國際、國內、省內的影響逐漸下降。
一是19世紀初的道光年間,由于紅茶的需求急劇擴大,一
些綠茶産區也開始改制紅茶,先後出現了江西、湖南、湖北紅茶産區,接著19世紀70年代安徽祁紅産區出現,各地都創出自己的品牌。武夷紅茶從上世紀爲中國紅茶總稱的地位跌落,在中國外銷紅茶中的比例不斷下滑,影響逐漸降低。
二是在本世紀中後期的60年代,由于小種紅茶制法繁複,費時費工,各産區逐漸改進,簡化加工步驟,創造了工夫紅茶,隨後閩東紅茶區崛起,不僅産量超過閩北,而且在質量上也有創新。工夫紅茶的出現標志著武夷紅茶在省內的影響也在逐漸降低。
三是印度、錫蘭紅茶的崛起。對武夷紅茶,對中國紅茶影響最大的還是印錫紅茶的崛起。印錫茶出産的初期成本高昂,茶質不佳,很難打開局面,但印錫茶業幾乎爲英人資本經營,實爲英國茶業。而英商掌握著市場,控制著外銷大權,由于華茶對外銷的依賴,英商一方面肆意壓低茶價,另一方面在英國對華茶實行歧視性關稅,打擊華茶。在國內清政府腐敗無能,苛捐雜稅,加重茶業負擔,各國列強紛紛入侵,奪取各種特權,進一步摧殘茶業。內憂外患的國內茶業以小農經濟的落後生産方式與大規模
的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競爭,華茶的衰敗是不可避免的。僅60年的時間,印度紅茶輸出便在1900年首次超過華茶,結束了5000多年來華茶的壟斷地位。此後錫蘭急起直追,1917年錫蘭茶壓倒中國,成爲世界第二大茶業輸出國。最多的一年1920年竟是華茶輸出量的4.5倍。1918年爪哇位列中國之上,成爲世界茶葉輸出國三大巨頭之一。1918年,印茶是華茶輸出的6倍,占世界茶葉總輸出的45.89%,而華茶僅占7.57%,居于微不足道的地位。
19世紀一連串的重大事件帶來的影響便是武夷紅茶生産在本世紀後半期快速跌落。雖然19世紀80年代中國紅茶外銷達到鼎盛,但茶價從70年代起便日益跌落。80年代後半期茶價跌幅更大。福建茶外銷度大,因此跌價造成的影響也更大,衰落的更早些。光緒中期“福州茶商多至虧本”,1887年福州附近100斤袋茶只售價7~8元,尚不夠工錢。1889年最爲虧本,有300刀元之譜,許多人完全破産。光緒末年,閩北茶區“多有枯枝,蔓草荒蕪,人懈芟除,隙地之處,兼栽蕃薯”,“茶園十荒其八”。
清光绪后,关于正山小種红茶的産量在《武夷山市志》中有若幹年份的記載,茲錄于下:
清光緒六年(1880):桐木紅茶(包括正山小種15万公斤,价值15万元)
民國3年(1914):數萬公斤
民國5年(1916):2.5萬公斤
民國28年(1989):4萬公斤
民國30年(1941):0.05萬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