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山小種400年发展全史(精华)|正山小種历史
民國36年(1947):-1.25萬公斤
民國37年(1948):0.15萬公斤
可見由光緒人民國,武夷紅茶産量大幅跌落,其在茶業市場的影響日漸式微。但福建紅茶“久爲環球各國所同嗜”,即使是在英國競銷失敗後,高檔紅茶如正山小種、祁红仍有市场,《崇安县新志》载:英吉利人云:“武夷茶色,紅如瑪腦,質之佳過印度、錫蘭遠甚,凡以武夷山茶待客者,客必起立致敬。”“近世以來,雖因制法不良,不無受印度、錫蘭、爪哇、台灣各茶之影響,然因土壤之宜,品質之美,終未能攘而奪之。”
解放以后,正山小種红茶的生産逐漸得到恢複,爲了保護這一特殊的茶産,茶界泰鬥張天福先生曾在省政協大聲疾呼,采取有力措施扶持這一曆史名茶的生産。到20世紀90年代的1992年桐木村紅茶厂的正山小種红茶全年已生産20.5萬公斤(4100擔),且全部出口。
進入21世紀,改革開放春風勁吹,武夷山的知名度越來越大,和世界各國的交往愈來愈頻繁,曆史名茶武夷正山小種红茶名聲逐漸又鵲起。現在桐木村的茶園已經漸漸恢複到曆史最好水平,擁有大約5000畝茶园,正山小種产量已逾4000担。区内元勋茶廠廠長江元勳承繼祖上500多年來的茶葉事業,目前已集中桐木村70%的紅茶生産。産品獲多國有機茶認證,出口美、日、英、德等國;另一家爲桐木紅茶廠也占據了全村另外30%的紅茶生産份額。
正山小種红茶正在努力地恢複她本來的曆史地位。
正山小種400年发展全史(精华)
正山小種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