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工夫初制機械化的發展|政和工夫制作
優質樟木(經燙煮處理去味,不易變形,無味),棱骨采用老年毛竹削條經烘烤壓制成型,茶桶壓蓋采用插銷式,結構簡單,使用方便,每桶加工青茶20公斤左右,整機性能良好,使用維修方便,售價低,每台不足300元,深得用戶的好評,前後共生産了80多台,産品還銷往閩東的柘榮,閩北的邵武、浦城、松溪等縣茶區。
1968年,政和縣茶葉科積極組團前往浙江紹興上旺大隊參觀學習,參觀團由茶叶专家机械技术员、泥匠岳金隶、吴子秋、林应忠、崔大伟、李升江等5人组成,购回一套浙农- 6 h d手拉式茶葉烘幹機圖紙。
由縣農械廠技術員嶽金隸負責指導,終于制成縣裏第一台手拉式茶葉烘幹機,整機像一台落地式大鋼琴,共6層,由108塊活動百葉板裝配而成。一台機只需兩個人操作管理,每小時能烘幹茶葉40千克,與手工烘籠烘幹對比提高工效幾十倍,同時加工出來的茶葉無煙味,品質好,由于采用新式熱風爐,熱效能高,又可以節省大量木材。該機後被松溪農械廠接續生産。
1970年後政和縣由紅茶改制烘青,農村茶廠亦推廣綠茶初制杀青机、揉捻机及6 h d手拉式茶葉烘幹機,基本實現茶葉初制機械化。近年,政和工夫紅茶初制,亦采用室內萎凋、揉撚機、烘幹機生産,達到省工、省時、省力,提高工效,提高了茶葉品質。
政和工夫初制機械化的發展
政和工夫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