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小种紅茶采制技術|政和紅茶
間發酵條件容易掌握,能造出理想的茶葉。另添置發酵櫃、發酵籠、發酵盒,盛放發酵葉,能使發酵葉多接觸空氣,更容易發酵,發酵程度更均勻。如用青簍發酵,攤葉過厚,時間過長則影響勻度以致葉底烏暗,對香氣、滋味、湯色都不利。
發酵適度的發酵葉基本上是紅銅色,青氣消失,葉脈和葉面泛紅並發出濃厚的茶香。檢驗方法:聞香氣,看葉色。如大批發酵葉最好開湯看葉底,若發酵不足葉底花青,香低味澀,若發酵過度,香不純味淡,葉底烏暗,均會降低成茶品質。
5.過紅鍋和複揉
是正山小種的传统工艺,也是区别于其他红茶的一個特殊工藝。20世紀50年代曾試驗和恢複這一工藝程序,對香氣、湯色、滋味和葉底都有明顯的效果。其目的和作用是,經髙溫短時的熱處理、純化酶的活性,使不能繼續氧化,達到發酵適度的狀況,保證成茶优异品質。过红锅的茶葉香氣更純正,甜味更明顯,湯色豔而清澈,滋味醇厚,葉底色澤均勻、明亮。
過紅鍋方法很簡單,但操作技術性很高。可用制綠茶的炒青锅或杀青机代替。将发酵适度的发酵叶,先经过红锅热处理,锅温掌握1201左右,时间宜短不宜长,一般掌握在2~3 分钟,由于过红锅对原来条索有影响,故需复揉,目的是重新整理条形,时间一般5分钟左右,揉时不宜重压,只宜轻压或稍重压,复揉后进行烘干。
6.烘幹
群衆叫焙茶,是小種紅茶初制的最後工序。烘幹技術好壞對成茶品質關系極大,如掌握適當,可以鞏固和發展前幾個工序的優點。如掌握不當,將會前功盡棄。其目的和作用是停止發酵作用,蒸發水分,緊結條索,發展香氣,吸取煙味,便于貯運。
烘幹方法。政和小種的烘幹方法與其他紅茶不同,不必初烘、足火與中間攤涼,也不用烘籠或烘幹機。而采用焙房地面燃燒松柴,利用松柴直接燃燒的熱和煙進行一次烘幹。焙房的溫度80~100攝氏度,烘焙的時間一般6~8小時。發酵後茶青勻攤在水篩之中,每水篩攤量大體2~3公斤。然後順序以魚鱗狀排列放在焙房上端和二層,保持一定距離,在3~4厘米口徑的毛竹架上進行烘幹。用這種明火煙霧彌漫的焙房烘幹,雖然會達到政和小種香與味足的需求,但對人工操作及焙房安全都非常不利。爲此曾進行改革,即不在焙房地面直接燃燒松柴,改爲在焙房牆外邊緣挖一大竈坑,在竈坑內燃燒松柴,熱能和煙霧通過竈坑煙道,通人焙間地面的二條對稱的坑道(坑道上面鋪青磚,以防火星暴跳而引起火災)。這種方法叫做坑道焙烘,杜絕水災隱患,人工也容易操作,減少高溫煙霧之苦,保護勞作者身體健康,燃料也會節省三分之一,大幅降低成本,但焙房溫度會略低,煙味欠濃。
不管是用明火或坑道烘幹,都要注意防止火頭地方的茶葉成爲焦茶。如發生焦茶,應另行堆放,以免影響整堆茶叶品質。
7.進倉
達到烘幹的毛茶,應按照優劣、粗細、老嫩等,立即分別進倉。倉庫要求幹燥、密閉,清潔無異味。倉庫容量的大小應根據毛茶的數量,要注意進倉的茶葉不宜緊壓,以免把茶壓碎而影響質量。沒有及時交售,應定時檢查,以防回潮或黴變,如發現回潮或黴變還要及時再烘焙,保持毛茶的品質。
爲了進一步發揮名茶的傳統風格,當前必須注意解決好小種現在的某些缺點,如茶輕飄,條索松扁,色澤烏而不油潤,香氣低、烏棗味、桂圓味特色不明顯、煙味不足、葉底暗而硬等問題,應加以改善。現在茶青,由于采摘偏遲加上標准不一,老嫩混雜,給紅茶初制加工帶來許多困難,很難産出優質茶葉。爲此,必須按標准采,及時合理采,以養爲主,采養結合以及前期適當早,中期剛剛好,後期老不了的經驗。克服老嫩一把抓的不良習慣。
現在萎凋,存在著老嫩葉混雜,不分開萎凋,萎凋時間過長。要實行驗青制度,青葉進廠後不要統堆,分別等級和老嫩程度及時進行萎凋,高山春季氣溫低,雨水多,給萎凋帶來許多困難,應根據産量的多少,隨著産量的增加,而相應的擴大萎凋的場所,保證這個工序正常進行。
現在揉撚比早先差多了,在揉茶機沒有使用和推廣之前,以手工揉搶非常認真,當揉茶機推廣和普及之後的頭一兩年中,還是很認真地掌握和操作,隨後則馬虎起來了。以至出現條索偏松,失去壯實風格。我們要嚴格掌握,按照揉茶機的操作原則:
“輕、重、輕”和“短、長、短”。特別是中間要經解塊篩分。篩下先送發酵,篩上進行再揉。過紅鍋及複揉是有效的傳統生産工藝,不能丟掉。它特別對于春季低溫的髙山茶區顯得更加必要。
目前正山小種成茶香氣低,煙味不足,葉底烏暗,這是和烘幹有直接關系的。主要存在焙房溫度和煙氣問題。應積極推廣以坑道和焙房地面相結合,這樣可以提髙溫度和煙氣,待上烘個把小時後,焙房地面的明火堆撲滅,讓坑道熱和煙來完成。從而達到小種紅茶香氣髙,煙味純正目的。
自21世紀以來,政和縣茶區推行無公害紅茶(或綠茶、白茶)加工技術,産制無公害紅茶、有機紅茶(或其他茶)。其技術規程按照《無公害食品茶葉加工技術規範》執行。同時,企業也制訂的在實施《綠色食品茶葉》、《有機茶》、出口紅茶(綠茶、白茶、烏龍茶、花茶等)技術規程。
政和小種紅茶采制技術
政和紅茶